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  

摘要: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笔记

【对算法,数学,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欢迎关注我哈,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我的网站:潮汐朝夕的生活实验室
我的公众号:算法题刷刷
我的知乎:潮汐朝夕
我的github:FennelDumplings
我的leetcode:FennelDumplings


本书是我一个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工作多年的学长 mileistone 送的。起因是他在读完这本书后在他的公众号里写了一篇结合他以前经验的相关的读后感: 舟楫右-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认为书中的观点是有隐含的前提和边界的,在实际应用时需要弄明白适用的前提和边界,否则就会失效。然后在朋友圈提到想看这本书的可以找他要,毕竟88块钱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篇幅。刚好我刷到了那条朋友圈,于是就把这本书要过来了。


01 用户

用户是人

  1. 用户作为一个人,人性里的需求是什么。
  2. 把用户当做群体看待,要了解群体的心理。

人的几个重要特性

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 朋友圈拍照和Qzone(QQ空间)的相册有什么区别?
  • 朋友圈的拍照,很多是现实中的,是使用微信的时候当下产生的东西。
  • Qzone的相册,很多是计算机上传的照片,是从计算机拷贝的动作。
  • 虽然都是发布一张照片,因为环境不同,本质是不同的。
  • 对于产品来说,从中受到的一个很大的启发是:产品要营造一个“环境”,然后由这个环境来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这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 人受周围环境影响,不同环境下,人的行为是不同的

人是懒惰的

  • 朋友圈和微博不一样。
  • 朋友圈的起点是图片,手机发图片比打字门槛低,来得更方便。特别是很多年龄大的人,打字很困难。
  • 使用微信的时候,打字很麻烦,特别是用户遇到走路或双手不便的时候,更麻烦。
  • 所以需要语音搜索、发语音,来避免打字。

时尚是驱动力

  • 不像十几年前的互联网,产品匮乏、工具少,做一个东西就有很多人用。
  • 现在时尚已经变成一个非常强的驱动力,每个产品经理都应该去想一想。
  • 互联网产品不能工具化。
  • 我认为推动微信普及的并非全是它的功能,而是一种偏向时尚的元素: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今天如果你不用微信,你就落伍了。这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人是没有耐心的

  • 我们不会去看任何说明书。
  • 买一件商品回来后,说明书马上会被扔到一边去。
  • 所以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
  • 不要试图引导或教育用户

人是不爱学习的

  • 人们喜欢看微博,而不是写博客,所以博客衰落下去了。
  • 我经常讲一个“马桶阅读”理论,如果我们给用户的内容在马桶上看不完的话,就是太多了。这是用户很自然的习惯。
  • 人没有学习知识的爱好,都是被动学习的。假定用户很喜欢学习、很喜欢知识,这个出发点可能就错了。

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为什么三星的Note会这么受欢迎?那么大的一个手机,一只手抓不过来,又不方便放在口袋里。

  • 实用:女士在使用Note的时候,就算指甲很长,敲字也很方便,这看起来是很实用的设计。
  • 时尚:与 iPhone 区分

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不仅是提供一些功利上的好处。

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我们自己也很懒,也不喜欢学习,不喜欢看内容超过半小时的文字,喜欢上微博。通过自己,或许你就理解了人最普遍的心理。

所以,在产品里面,我们往往是靠自己的感觉来做决定的。

需求是满足人性的贪嗔痴

  • 产品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 贪嗔痴是佛教里说的三毒:贪,就是贪婪;嗔,比如说羡慕妒忌恨;痴,比如说非常喜欢微信。
  • 贪婪,羡慕嫉妒恨,痴迷
  • 我们每天都在分析人的心理偏好、缺陷或弱点,我们需要了解人性的多面性,而不一定只是弘扬人性伟大美好的一面。这和道德没有关系。
  • 微信新版本出来后,我们建议用户不“少发微信”,是我们了解用户后从另一方面对用户的关心。

群体的几个重要特性

群体是乌合之众

  • 如果我们聚在一起去做一件事情,那我们就是“乌合之众”(中性词,描述一个群体现象)。
  • 群体智商必然是不如个体智商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趋同,向别人看齐。
  • 对于互联网产品,用户是群体,不是个体。
  • 对于一群人来说,他们变成一个整体以后,可能会做出一些个体想象不到的很疯狂的事情

重视草根用户群

  • 我们经常思考,假如一个“草根”来用你的产品,他会怎么用?这代表了大部分用户的状态。
  • 大部分人还停留在生存压力下,每个人又渴望有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体现
  • 做互联网产品时,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是:以为你的用户就是你周围那几个朋友和同事。使用我们产品的不是身边的人,而是这群草根,要考虑大部分人的使用状态。

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 真正的用户,并不是我们周围的人。
  • 最近有一个体会,微信的朋友圈一定能起来,因为身边开始有不上微博的朋友在朋友圈发图了,这是非常好的势头。
  • 不上微博的人是更懒惰的群体,它代表了更广泛的人群。

02 需求

  • 对于新点子,99%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 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 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 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
  • 需求不来自调研、分析、讨论、竞争对手
  • 需求来自与对用户的了解,来自对信息流的理解,来自自己和身边人
  •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 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 爽和好玩胜过功能
  • 为群体效应而傲:附近的人
  • 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 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 开放平台:最基础最简单的核心架构,可以支撑很多插件的插入
  • 对未来的理解比当前的需求更重要:未来的用户会怎样使用我的产品,未来的物品如何交互
  • 最后一刻决定产品特性:变化太快,最后一刻决定符合我们最新思路的变化
  • 世界是新的:搜索框和二维码

03 设计

  • 产品是进化来的而不是规划来的,DNA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
  • 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 先做产品结构,然后才是功能细节
  •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联系
  • 设计就是分类
    • 越简单的分类越易于被接受,微信只有 4 个 Tab
  •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 找到需求背后本质的需求
  • 面向场景做设计,而非功能列表
    • 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 面向未来的场景做设计
  • 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 区别手机和 PC
  • 不过度设计
  • 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 产品做类型,用户自己做实例
  • 让用户推动用户
  • 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 响应速度是第一体验
  • 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 保留变化
  • 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 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强行想方案
    •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 如果解决方案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 在每个细节中体现认知
  • 给用户选择权
  • 尊重用户
  •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 价值观决定产品特性
  • 改变用户习惯
  • 抛弃不人性的创新
  • 避免战略行为代替真实需求
  • 从人出发,改变商业模式
  •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 是创新还是抄袭

我们很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说别人抄袭,一个人自己很平庸,所以希望别人也很平庸,评论别人抄袭能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我们需要允许别人获得安慰的权利。


04 气质

  • 有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 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景
    •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 让技术产品能够传达人文意识
  • 即使做广告,也要非常人性化
  • 文字反映气质
  • 未来感的设计
  • 你没有竞争对手。
    • 微信没有竞争对手,我们也不分析竞争对手,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做什么
  •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 是工匠,而不是设计师
  • 做有灵魂的产品
    • 将产品视为人
    • 不和谐的地方要去掉,不要精神分裂

05 UI

  • UI 是围绕特性的,而不是特性围绕 UI
  • 对最常用的操作精益求精
  • 需要文字解析的功能不是好体验
  • 隐藏数字
  • 探索手机上的新交互,新传感器
  • 于细微处用心
  • 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

06 微信

微信功能 产品思路
朋友圈的拍照与 Qzone 相册的区别 朋友圈的拍照是现实的;Qzone 相册是计算机上传的。人是环境的反应器,环境的改变会触发不同的行为。
语音查找内容 人是懒惰的
石头剪刀布 为了好玩
漂流瓶 首先用来满足倾吐和好奇的欲望,其次才是交友的欲望。
附近的人 群体效应,人天然会对周围的环境好奇,把群体拉到一个环境,会产生随机性。
摇一摇 是为了聚会时大家方便地找到彼此而产生,加入好玩的元素形成了这个功能。
朋友圈 每个人都需要获得存在感,自我价值认同感,人们都需要在朋友的关注力存在,1~10 个人是最好的区间。我们要做的朋友圈是私密的,可以很方便地互动,但又觉得舒适,没有心理上的压力。
朋友圈发照片 认识懒惰的,发照片可以,发字很困难。
待办事项 来自于邮箱中的功能,每天消息很多,有些需要处理但现在不方便处理,这时需要标注置顶
微信不做已阅 来自张小龙的自我感知,看了这个消息的状态是不希望被知道的。以己推人,很多人也会是这个想法
不做 pc 端 因为PC端有在线和离线的概念,不做 PC 端是害怕人们对微信随时在线的这个认知破灭掉。
做 web 端 仅仅是为了方便打字
开放平台 最基础最简单的核心架构,可以支撑很多插件的插入,强调群体的不确定性
信息流的 Push 中心 媒体、自媒体、明星,周边餐馆,只要能产生信息的,都可以通过微信 Push 过来。以前信息要主动搜索,现在所有信息要 Push 过来。
二维码的推广 让二维码成为更大的信息入口,这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一起推广,微信自己做不到
微信只有四个 tab 分类的好,才能清晰易懂,产品才能结构清晰
微信的朋友圈分组 找到需求背后本质的需求: 本质的需求只是要屏蔽有限的几个人
手机放到耳边,转化为听筒 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就是创新

Share